香港大學(港大)工程學院三名研究學者獲《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選為亞太地區「35歲以下創新者」。
《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是麻省理工學院下報道新科技重要發展的國際新聞媒體。於12月3日公佈的2020年度亞太地區「35歲以下創新者」的得獎人共有二十位,分別來自新加坡(10位)、香港(4位)、澳洲(2位),以及印尼、台灣、馬來西亞和新西蘭。
《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於1999年開始頒授「35歲以下創新者」,歷來的得獎者包括創辦臉書的馬克.朱克伯格、谷歌的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等領導全球新科技發展的重要人物。2010年起「35歲以下創新者」增加分區名單,嘉許來自拉丁美洲、歐洲、中國、印度、中東和東南亞地區的年輕創新者。
2020年亞太地區的得獎者由業界同儕從200名傑出候選人中選出,他們被認爲是研究領域中的開創者、能領導跨世代新科技的突破發展,研究範圍涵蓋農業、人工智能、生物醫學、建築、能源、新材料、機器人技術和針對水的應用等。
他們將出席於2020年2月25日至26日在新加坡舉行的EmTech亞洲會議上的頒獎儀式。
香港大學三位亞太地區「35歲以下創新者」:
郭浩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博士後研究員
郭浩博士的主要研究興趣為基於先進膜分離技術的水處理和海水化淡過程及新型膜材料開發。郭博士和團隊成員在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下,研發了一種無需電力和化學藥劑投加的快速濾膜,用於保障災後救援及欠發達地區的飲用水安全。此項發明獲得了第四十七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大會金獎。相關技術專利已成功授權本港企業進行商品化生產。
郭子彥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
郭子彥博士是一位機器人學學者,致力於開發創新的機器人系統,應用於磁力共振圖像(MRI)導航的手術中,例如立體定向神經手術和心臟導管介入術。她曾參與開發世界上首個在磁力共振掃描器內做雙邊深腦神經外科手術的機器人。
羅平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
羅平博士近年積極開發極具創新性的電腦視覺和人工智能技術,教導機器人理解人類行為,例如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語言,服飾和社會關係等。羅博士相信人類智能在任何人工智能系統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構建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協作橋樑,能夠大幅提升AI技術的性能和可靠性。他通過構建基於深度學習的AI技術體系來取得這些技術突破,包括自動化深度學習,規範化技術和神經網絡的優化技術等。
港大副校長(研究)賀子森教授對於有多名港大年輕學者獲得殊榮,在科技領域的創新貢獻獲得國際嘉許,表示欣喜。他說:「二十位亞太區獲得嘉許的年輕創新者,四位來自香港,當中三個來自香港大學,這是對港大一直以來努力在不同領域培育卓越研究人才,為學術界及社群作出持續及長遠的貢獻,所顯示的抱負和承擔非常重要的肯定。這些年輕人是香港未來的關鍵,是年輕一代的典範。他們建設香港的承擔和努力,贏得我們的支持和讚許,我衷心祝賀他們!」
港大工程學院院長趙汝恒教授說:「我們很開心看到本年度香港四位獲獎者中,有三位來自港大工程學院。這對我們的年輕科學家是一種極大的鼓勵,亦代表他們獲得全球的認可。工程學院已經連續第二年有年輕學者獲獎,這將大力推動港大及香港的年輕科學家進行更多創新研究。」
2020年亞太區「35歲以下創新者」詳情請瀏覽:https://emtechasia.com/innovators-under-35/class-of-2020。
傳媒查詢:
工程學院
李美珊女士 (電話:3917 8519; 電郵:leecelia@hku.hk) 或
曾寶怡小姐 (電話:3917 1924; 電郵:bonniepy@hku.hk)